“一开始真没想到,自家制作的锅巴,能够卖到全国这么多省市去。”11月7日下午,在自家的“厂房”内忙活着的金安区施桥镇吴老埂组村民吴维罡,喜悦发自内心。

六安新闻网讯 “一开始真没想到,自家制作的锅巴,能够卖到全国这么多省市去。”11月7日下午,在自家的“厂房”内忙活着的金安区施桥镇吴老埂组村民吴维罡,喜悦发自内心。

今年46岁的吴维罡,之前干过一段时间砖厂,收益不错,随着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及市场的萎缩,自家的“产业转型”势在必行。正巧,朋友牵线搭桥,给吴维罡指了条路,于是,2016年底,吴维罡的村级电商点,在镇上开张了。“一开始,不光村里人不相信,就连自己家里人也不支持我,觉得挣不着钱,吃力不讨好。”回忆起起步阶段,吴维罡不无感慨。

“村里做电商,就是要把村里的土特产、好东西,卖出去、销出去,为了让村民们放心,我是一家家的上门,给农户们介绍情况,打消他们的顾虑。”吴维罡说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吴维罡的电商点,逐步打开了局面,“你看这货架上,都是周边农户送过来的,其中还有不少都是贫困户家的,通过我们这儿,可以销往全国各地。”

而站点里销售最好的,要数吴维罡自家制作的农家锅巴了,“大概是去年6月份开始做的,通过村级电商网络,现在基本是供不应求。”吴维罡说。那么到底为啥想到了卖“农家锅巴”呢,原来,吴维罡觉得,六安人打小就喜欢吃锅巴,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那种,现如今,社会发展了,农村土灶几乎被煤气灶、电磁炉等给代替了,“那种原汁原味的农家锅巴,可就是稀有产业喽。”于是,吴维罡的“稀有产业”通过村级电商平台的广为传播,销量一路看涨。

每天早晨六点,吴维罡和妻子便早早起床,忙乎起来,淘米、烧柴、煮上一大锅饭,拌入收来的农家野菜、地道土味的腊肉等,制作地道风味农家锅巴的原材料便准备好了。之后,俩人和雇来的一位工人,几乎一整天都要守在炉子旁,等待一锅又一锅的、用“时间”烤制的锅巴新鲜出炉。

“以前都是在外打工,一开始也不知道该怎么做锅巴才好吃,不怎么支持他做这个。”吴维罡的妻子边麻利地忙活着,边介绍说,如今,有了半年多时间的实践经验,她对今后发展的信心也足了,“现在销售还不错,毕竟是地地道道的农产品,肯定会受欢迎的。”在一份账本上,记者看到,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销售地,销往的地区遍及全国各地,广东、深圳、重庆、四川、上海、山东、北京、河北等省市,都有购买者。

“类似这样的村级网点,在全市很多村子都设置了,不光是附近村民,还有贫困户们,都可以将家中的土特产,像什么面粉、黄豆、锅巴等,只要是手工制作的,都可以通过村级网点销售。”专注农村电商的和沐生活运营总监蔡春天介绍说。通过物流配送和电商服务,线上、线下的销售渠道,为村里的农产品打通上行之路。

金安区商务局副局长苏成刚告诉记者,从今年4月8日开始,按照相关会议精神及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要求,截至目前,全区298个行政村,建成电商网点510个,实现了农村电商全覆盖,其中68个贫困村,在今年6月底,已经率先实现全覆盖,9月份,金安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实现运营,建设物流配送中心。“全区每个村都建有电商网点,打通工业品下行及农业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,实现农产品销全国,全国商品村内购。”苏成刚说,“同时,通过订单农业,以每个村级电商网点,带动2至5户贫困户,助推脱贫攻坚,目前,共带动贫困户350户、1000人脱贫致富。”

如今,在和沐生活相关负责人的帮助下,吴维罡正计划将自家的锅巴申报注册品牌,利用品牌进一步扩大规模、发展产业,“一方面自己挣了钱,开心,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村里的贫困户,更开心,有电商企业的帮扶,生活会越来越好。”采访结束前,吴维罡笑着说。(记者 刘进 来源大别山晨刊)


农家锅巴的全国之旅 电商扶贫打通农产品上行路

2017-12-09
0